临床与科研并驾齐驱,助力ad早期诊断-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会议通知

来源:巢内网 2021-06-21

2021年6月18日,2021阿尔茨海默病新进展国际论坛以线上的形式举办。本次论坛以“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秘密”为主题,邀请到国内外该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围绕认知障碍领域新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中德两国silcode及delcode队列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ad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会议从临床科研与诊疗实践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旨在提升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能力。

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北京巢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郝峻巍副院长担任大会名誉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韩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的frank jessen教授担任大会共同主席。截至当日会议结束,线上参会人数已突破10万人。

大会主席韩璎教授主持开幕式

郝峻巍副院长在开幕式致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郝峻巍副院长在开幕式致辞,他首先代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同道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的目的之一是搭建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目前,国际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新药阿杜卡奴单抗的面世,标志着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进入了新时代。
本次会议紧跟时代步伐,聚焦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促进医工交叉合作。临床研究改变了临床实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佳证据。在多学科交融的背景下,摒弃单打独斗,走多学科交叉之路,中国的医学研究才能走向国际舞台。此次国际论坛会议的讲者具有丰富的临床和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经验,将分享医工交叉结合经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韩璎教授长期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疗和神经影像学研究,在跨学科研究团队组建、高端研究平台搭建、重大课题申报及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等方面有所建树。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会议,大家能够相互交流和沟通,共同促进我国阿尔茨海默病事业的发展。

彭丹涛教授:国际认知障碍领域新进展

中日友好医院彭丹涛教授在会议中,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分享了“国际认知障碍领域新进展”。痴呆的神经病理诊断中血管因素占53%,血管是痴呆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合并脑血管疾病和aβ可加快认知衰退和神经退行性变。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与认知障碍联系紧密,因此,未来痴呆的预防和治疗中需同时关注异常蛋白的沉积和血管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已于2019年发表,由此可见,血管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ad的诊断是一个综合诊断,包括病史和认知检测、认知功能障碍是否影响日常生活和影像学等辅助诊断。ad的白质完整性和白质网络连通性均受损害。除此以外,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多项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最后,彭教授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国际认知障碍领域的新进展,她的授课将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新进展在实际临床是如何应用的。

郁金泰教授: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认知障碍亚专科学术带头人郁金泰教授讲解了 “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并从中提出了多种可能的预防策略,希望从预防的角度降低ad的发病率。随着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ad患病率也居高不下,并且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还会有增加的趋势,社会负担极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示,ad发病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因和家族史,相对应许多危险因素也是可防可控的,比如高血压、肥胖、慢性疾病、抑郁和吸烟等。如何科学防控a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郁金泰教授团队分析了现有的多项研究,制定了基于循证依据的临床预防指南,其中推荐策略包含多种生活方式干预、共患病管理以及提高教育水平等,不推荐雌激素替代疗法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预防认知障碍的发生。郁教授团队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危险因素与ad相关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将来随着ad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指南推荐的相关内容和级别还会不断更新。在未来,三级预防策略——可调控危险因素、病理靶向治疗、对症治疗与照料,将对ad发病的防控起到重大作用。

陈芹教授: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型路易体痴呆的早期诊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陈芹教授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型路易体痴呆(mci-lb)的早期诊断”为题,深入浅出地串联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型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相关知识并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成果。dlb早期临床诊断不特异,也缺乏客观的诊断方法,其临床诊断率显著低于尸检率,是一种严重被低估的疾病。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对dlb均认识不足,因此,dlb的诊断经常与ad相混淆。dlb与ad的预后和干预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早期并正确诊断dlb十分重要。陈芹教授详细讲解了dlb的四大核心临床特征,包括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帕金森症、rem睡眠期行为异常(rbd),并指出,rbd对早期dlb的评估非常重要。相关提示标记物有pet/spect多巴胺转运体(dat)减少,123i-mibg心脏摄取减少,psg检测提示rbd。陈教授提出,中脑铁沉积与dlb病情进展有关系,dlb的脑皮质萎缩进展有着相对固定的顺序,这些都有助于诊断mci-lb。最后,陈芹教授总结道,mci-lb早期识别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四大核心症状需要量化指标,生物学标记物有助于临床决策。

左传涛教授:多维度pet分子影像在ad早期诊断中的加成作用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pet中心副主任左传涛教授讲解了“多维度pet分子影像在ad早期诊断中的加成作用”,突出了客观手段在ad早期诊断的作用。ad具备高异质性,其诊治挑战重重,不仅缺乏有效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的方法,其发病机制还有待探索,也缺少接近于人体的动物模型。在影像领域,尚缺乏理想的生物标记物客观评价ad。a/t/n/(c)框架的生物学标志物体系在ad诊断中的应用开始逐渐增多,内容包括a-aβ、t-tau、n-神经变性或损伤和c-认知功能障碍评估。在体多尺度、多模态分子影像评估离不开pet。左传涛教授作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领导了aβ-pet脑显像技术规范专家共识的制定,以增加不同单位结果的可比性及可靠性。他还强调,fdg-pet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肿瘤评估,也同样可以评估神经变性损伤。多模态pet影像评估能够合理筛选患者、早期诊断ad、横向和纵向随访、建立与病理的关系、长期评估、开发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和靶点疗法等等。

韩璎教授:中国silcode队列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韩璎教授介绍了“中国silcode队列研究”的组建背景与相关结果。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展,ad患病率逐年增加,现有药物仅能改善症状,却不能逆转疾病或预防疾病。ad临床前期分为三个阶段,无症状淀粉样变性、神经元退行性变和轻度认知功能下降,但患者通常难以察觉。预防疾病是最有效的卫生策略。scd工作组制定了有关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的诊断框架,即主观感觉有认知功能下降同时客观检查在正常范围内,并开展了delcode和adni等临床队列研究。而我国对于ad诊断的认识相对滞后,相比其它国家,亚洲在ad纵向队列上仍为空白,为此韩教授领导并建立silcode队列,希望通过该队列了解中国人群ad的发病特征。silcode多模态健康数据包括临床数据、血尿样本、apoe-ε4携带状态、粪便样本、mri与pet影像和近红外数据。韩璎教授领导的团队基于silcode队列发表了大量科研文章,推进认识scd与ad之间的关联,为了解亚洲人群的ad特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frank jessen教授:德国delcode队列研究

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frank jessen教授为大家带来了“delcode队列研究中2期ad的认知与生物学特征”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的介绍。ad是一项进展非常缓慢的疾病,一旦认知障碍已经发生,将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早期检测对延缓ad进展非常重要。此前nia-aa框架已经描述了ad的6期临床特征,而其中第2阶段ad作为首次出现显性症状的时期,与完全无症状的1期合称为临床前期。2期ad的临床特征为scd,和/或轻微客观认知下降,和/或轻度行为学症状。scd研究受试者入组标准包括:第一,自我感觉持续存在的认知能力下降;第二,调整年龄、性别与教育年限后,标准认知测试在正常范围内。任何中度认知障碍或痴呆患者,或被诊断为其他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将被排除。scd是a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在主诉记忆下降的人群中。ad进展过程中,认知功能和记忆水平均会逐渐下降、行为学症状逐渐增多。frank jessen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scd是一个独立的ad临床阶段,scd阶段是患者主观认识到自己认知功能下降最多的阶段,到达痴呆期,患者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有认知功能的下降。相比对照组,存在scd的患者几乎所有的生物学指标都没有升高,仅是apo4的携带率有增多,其记忆力下降要更快。

李云霞教授:人工智能技术在ad纵向队列研究中的展望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云霞教授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在ad纵向队列研究中的展望”的讲演,以前沿的眼光展望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在ad领域未来可能的方向。ai在数学家和临床医生的视角中意义并不相同,医生更希望ai完成大量重复而简单的劳动。李云霞教授首先讲解了中国silcode队列-同济子队列数据库的概况,并建立了任务态和静息态eeg数据集。进行认知工作需要庞大的认知评估、质控和诊断团队。但认知评估困难重重,包括收费低,人员质量不可控,评估过程长等,所以我们急需一个ai辅助的智能评估系统来辅助临床工作。简单回顾了我国认知功能评估发展历史后,李云霞教授介绍了她的团队在简化认知评估所做的工作。她们搭建了初步的电子化认知评估平台,简化的流程能减少10%的人力资源。她总结了团队应用ai在ad领域的工作,如语音、书写轨迹的ai识别,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等。基于认知行为、语音、视频和书写数据简化识别ad,应用eeg和眼动减少大型仪器在ad辅助诊断中的作用,以上技术是否能在未来大放异彩,值得期待。

胡笑晨博士:基于silcode和delcode数据的跨文化老年抑郁量表分析

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胡笑晨博士报告了她的研究成果“基于silcode队列和delcode队列的老年抑郁量表的跨文化研究”。在认知症状出现之前,临床前期ad患者就已经有aβ、tau等生物学标记物的升高,如何基于生物学指标定义临床前期ad,这一概念在近十年间不断演进。在这个过程中,多个国家和人群队列,提出了scd,这一重要的临床前期ad的症状。这些队列之间既有同质性也有异质性,因此,有必要进行跨队列比较。在silcode和delcode的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比较中,她们发现中国人群的gds评分要显著高于欧洲人群。“抑郁”是scd患者中一个关键的临床症状,判断抑郁与scd因果关系非常困难,也有可能是独立于scd的临床指标。现有的分析多局限于量表和症状的关联,那么寻找其与影像学特征的联系,接下来的探索也至关重要。

郭腾飞教授:apoe-ε4调节血管疾病、血浆 aβ42/aβ40、神经变性病和老年人认知下降的关联

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郭腾飞教授分析了“apoe-ε4调节血管疾病、血浆 aβ42/aβ40、神经变性病和老年人认知下降的关联”。随着ad生物学定义的提出,ad的客观评价成为可能。pet/mr的评估比较昂贵,脑脊液取材相对困难,郭腾飞教授的研究集中于血浆样本的生物标志物。他们证实了血浆 aβ42/aβ40能够预测脑脊液 aβ42/aβ40的异常,且随着年龄的升高,准确性也在提升,同时apoe-ε4携带者的预测准确率也会高于非携带者。同行的液相质谱(lc-ms/ms)方法会比simoa和elisa更具灵敏性。除此以外,血浆 aβ42/aβ40和白质高信号(wmh)还能预测长期的神经元退行性变和认知功能下降。异常脑脊液aβ42/aβ40在初期会增加皮层厚度或体积。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还没有被阐述清楚,apoe-ε4到底承担什么样的生物功能值得探索。最后,郭腾飞教授总结道,血浆lc-ms/ms、aβ42/aβ40可能对于未来临床试验中筛查apoe-ε4携带者,作为潜在的研究对象,具备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蒋皆恢教授总结会议

会议最后,上海大学蒋皆恢教授总结道,每一位讲者的分享内容造就了这一场学术盛宴。从韩璎教授对silcode队列和frank jessen教授对delcode队列的组织和介绍中,使大家开始认识scd。胡笑晨博士也做了大量工作以促进silcode和delcode队列标准化,这样的跨种族研究非常重要,有助于未来提出新的生物学标记物时,保持鲁棒性,扩大应用范围。彭丹涛教授完整介绍了ad诊断框架,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郁金泰教授的工作让大家认识到预防ad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如何预防ad,极具科普价值。陈芹教授讲解的mci-lb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早期识别和区分dlb和ad。左传涛教授关于pet在ad诊断中的应用令人印象深刻,多学科交融能够促进相应学科的发展。李云霞教授的ai在ad诊断中的作用的研究,是当下的热点话题,ai辅助下的普筛、早筛一定能在未来实现早期ad诊断与干预。郭腾飞教授前沿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生物标记物,希望他们能尽快进入临床,展现其临床价值。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凯发k8天生赢家的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凯发k8天生赢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凯发k8天生赢家的版权,请及时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精彩回放

中国silcode队列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韩璎教授介绍了“中国silcode队列研究”的组建背景与相关结果。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展,ad患病率逐年增加,现有药物仅能改善症状,却不能逆转疾病或预防疾病。ad临床前期分为三个阶段,无症状淀粉样变性、神经元退行性变和轻度认知功能下降,但患者通常难以察觉。预防疾病是...

网站地图